艺苑往事(三)
艺苑往事(三)
编者按
郭西元先生数十年来坚守文人画之阵地。中国的文人画,“诗、书、画、印”的功夫皆不可少,而诗文犹不可缺。画家之文,并非仅是画上的娱兴遣怀之语,更有论世事、谈古今、抒胸臆之言。今将郭西元先生近年来数十篇文章进行整理,其中颇有可读之言。
“写生”与“写死”
中西绘画观念差异甚大,对写生态度也不尽相同。西法写生要选好角度,画家端坐而写,位置变化和光线变化,均受制约。曾有一则笑话,说一西画家选一角度画山,选了几天,才找到一个最佳角度,可惜前有一树相遮,便找人把树锯了去,方能画。亚明老师曾诙谐地说:如此写生,不是“写生”是“写死”!关于写生,亚老师尚有一更精彩的“段子”:有次大家赞某某画家人物画得肖似,像真人一样,亚明老师插嘴说:“不要说像真人,就是变成真人从画上走下来,目前我们正人多为患!”大家听了哄堂大笑,笑之余觉含义深刻。
上世纪50年代,傅抱石先生带江苏画院画家进行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在湖南写生时,大家各选位置坐定了便画,只有傅老山上山下地转,还不时掏出腰间的小酒壶呷一口,(傅老嗜酒,酒壶不离身)后在一山坡上,急急找纸要“写生”。同去的学生找了一香烟盒,傅老便翻过来在烟盒纸上来了个“鬼画符”。画完后,他便急急下山回宾馆,磨墨理纸,以这“鬼画符”的写生稿为基础画了起来。一时满纸烟云,这就是传世名作《芙蓉国里尽朝晖》!
无独有偶,潘天寿先生带学生去雁荡山写生时,在小龙湫瀑布,学生们也是各自找好位置认真“写生”了起来。只见潘老东转西转,就是不动笔,后来竟下到小溪底下,去翻看野花异卉。但回去之后,传世名作《雁荡山花》《小龙湫下一角》便问世了。
(···未完待续···)
发表于《中国书画报》 2013年第34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