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杂感二则(一)

杂感二则(一)

杂感二则(一)

深圳西元文化 2024-06-09 07:28 重庆

编者按

      《回归中国 郭西元文集》一册,收录近年郭西元先生诸多论著,其中的画论、教育论与文化论述,皆颇有可读处,更彰显郭西元先生的士人风范,亦与当下中华文化复兴之大势相契合,多文虽未早年所写,读来却有“先见”之感,今日选取一章《杂感二则》再度与各位共赏。

投壶    2014年作

       有感于余光中改他翻译的《凡·高传》

       八十余岁的余光中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翻译的《凡·高传》二十年后再版时,他一看当时翻译得“太西化了”,一口气改了一万余处,他说他要改回中文的特色。

       他举例:把“事实上”改回“其实”。他说,“事实上”是“食洋不化、不中不西”的中文,中文本来该是“其实”。他怕记者不懂,专门举例说,你不能说“贾宝玉‘事实上’是爱林妹妹,应该说贾宝玉‘其实’是爱林妹妹”。他还举例说,比如中文的“一言难尽”,现在很多人会写成“用一句话恐怕是很难说清楚了”等等,这自然都是“食洋不化”……

       我不能不佩服先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其实’要不是先生这样解释,我也真觉不出‘事实上’的‘食洋不化’来)。在中国大陆,如果有人改二十年前的作品,恐怕一定要把“GDP、ECFA”什么的“改”进去,起码也要加几个“OK”什么的。

      于是,我想起了法国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被攻克和国防的被攻克一样”,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同胞不这样想!

       于是,我想起了我们的“中国画”,想起了中国画的同仁在西画“入侵”面前所表现出的麻木状态,恐怕很少有人会去想中国画的“其实”和“事实上”的差别在哪里,我们为什么缺少余光中先生这种文化的自信?这些年我们热衷于“打造”,我不知道这种文化的自信能不能打造出来。


壬辰年 西元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3年第85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