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六)

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六)

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六)

深圳西元文化 2024年07月12日 07:28 广东

编者按

      数十年来,郭西元教授读书作画,教书育人。之于中国画的现状,郭教授始终旗帜鲜明的认为,中国画应该“回归中国”。《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一文作于2006年,当时,复兴中华文化的声音渐起,而郭教授则以观董其昌作品的一次机会,直抒胸臆,为中国书画的复兴乃至于中华文化的复兴疾呼。


石涛画语图  2015年作

       董思翁是不“写生”者,他行万里路,“体验”耶?“搜集素材”耶?他的画题款中有:“丁卯舟泊南徐写此归途……”、“见拂水亭台归而写此”……这便是他行万里路得稿处。其实这“中国式写生法”也不是董其昌所创,中国画历来如此,大家都知道画出《韩熙载夜宴图》的顾闳中,也仅是夜潜入韩宅中窥视而得稿,大家熟悉的石涛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付抱石先生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也多“游历”,有急寻香烟盒纸写生记录,潘天寿在小龙湫时,别人“写生”,他自下溪底查看野花,归后作雁荡山花……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图源网络)

       对董其昌的“临”、“仿”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的“临”、“仿”与今日理解的临仿有实质意义上的不同。其一,他认为“学书不从临古人,必随恶道”,这是他尊古的态度;另外,这又决非一般人认为他“学古而不化”,他同时认为“学古人而不能变,便是篱堵间物”,而且他全力“与宋元人血战”,并且提出“当以天地为师”,这才是董其昌的学术观点全部。其二,要知道,当时无照相印刷技术,无展览,古人名作,多在达官贵人手中,董氏是大收藏家,他收藏之画作,临之、仿之,有时,临而仿之以送友好,以传大概。再则,有些画题临仿未必临仿,有的仿其构图、有的师其笔意,有的甚至连构图,笔意也未必有似者,临、仿成为“借古开今”之法。其次,在当时难于得见原作的情况下,题上临、仿某家的款,也略有“显耀”之感,试想仿董源、仿子久,董源、子久传世作品仅几幅而已,(当时可能多一些),而他能见而仿之何等荣耀。他是收藏大家,万历二十四年,他得到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发出“吾师乎,吾师乎”的感叹,自此一仿再仿。


(···未完待续···)

丙戌年(2006年)一月十一日于深圳木石山房灯下

发表于《国画家》杂志(2008年第一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