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七)
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七)
编者按
数十年来,郭西元教授读书作画,教书育人。之于中国画的现状,郭教授始终旗帜鲜明的认为,中国画应该“回归中国”。《面对董其昌我们该想些什么》一文作于2006年,当时,复兴中华文化的声音渐起,而郭教授则以观董其昌作品的一次机会,直抒胸臆,为中国书画的复兴乃至于中华文化的复兴疾呼。
对“文人画”的再认识
“文人画”自董氏倡始,流风四百余年。现今画坛已多将“文人画”妖魔化,“文人画”几成守旧、无创意甚至反动的代名词。实际上,说白一点,“文人画”之倡,是将画史中文人画家和画匠区分开来,如果这个大原则不错,则至今没有人想自己标榜是只有画技而无“文化”的画匠的。
当然“文人画”倡“士人气”、倡“平淡天真”、倡“书法入画”,称“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此种高妙境界,将画史从描摹现实一下推进到“表现”的高度,这是董其昌在绘画史上的巨大贡献。
读书医俗,习画养年 2016年作
“笔墨”的再认识
笔墨是什么?我们盲目地批判“文人画”家脱离生活、“玩弄笔墨”,别的不说,“玩弄笔墨”四字值得玩味,笔墨能被“玩弄”,是中国画的大价值。能不能这样说,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至十九世纪才对笔触色彩有独立的研究,而早在几百年前,董其昌就悟“墨戏之三昧”了!
笔墨是什么,怎样“玩味”,董其昌画展中题跋多有涉及:“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重……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上成板刻样”、“作书之诀在能放纵又能攒促……”、“作书须提得笔起……”、“信笔二字最当玩味,……需悬腕、需正锋”、“画树之法……如写字之转笔用力”……能否这样说,董其昌在四百余年前开辟了认识笔墨之路,这无疑是划时代的。
(···未完待续···)
丙戌年(2006年)一月十一日于深圳木石山房灯下
发表于《国画家》杂志(2008年第一期)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