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丨清热化瘀——微赏郭西元作品之《余之所喜》
读画丨清热化瘀——微赏郭西元作品之《余之所喜》
编者按
甲辰年末,西元文化照例为诸位带来郭西元教授甲辰年的作品年历笔记本,以贺新禧。我们也精选了其中十余幅作品,做出我们自己对于郭老师画作的解读心得,与诸位分享。
余之所喜也 2024年作
这个时代里的人流正在慢慢地分成很多股,向各自的方向,缓慢流去,他们或者她们,带着各自的欢腾的浪花,试图吸引更多的涓流汇入,让自己的选择成为看上去的主流,于是你能看到、听到的文学、绘画又或者是音乐、短剧……都在每一条道路上拼命地争夺,但已经有人开始回看那条人流的来处,回归最简单的问题,我要什么?
“我要什么”固然还有从外在的“什么”来回头定义自己人生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我要”的主题之中带有的主观选择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狂欢的词语之一。
当中国人的文化缓慢地从曾经的乡间宗族文化中慢慢地退出,个性被越来越多地张扬与看到的时候,当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与个人绑定的手机来展现个人价值的时候,当“中国梦”被一些具体的名字和他们所销售出的人民币数字所代表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时代能踏实地流在自己坚信的那条道路之中,正在变得困难。
我们总容易对自己的选择表达恐惧,而遗憾那条我们已经错过的分岔。而这带来的每一次主观在客观世界中的迷失已经导致这个时代抑郁症高发,“病”甚至快要成为“正常”了。
郭先生是懂得开方子的,但是他又深知“己所甚欲,勿施于人”的逻辑,于是把那棵萝卜与荸荠画得淡淡地却还是依然诱人,只说是“余之所喜”,而不说大家都来吃。清热生津、化痰通气,差不多是这两样的主要功效,怕也是能应对当下“时代病”的“好药”。
毕竟嘛,狂奔的路上,难免会因为水道的狭窄而遭遇礁石与漩涡,此时若能跳开一边,回问“我要”的意义,恐是郭先生画作的一处看点吧。
不知郭先生所喜所画,能否顺顺这个时代的气,化化暂时的瘀。
我今天看郭先生的《余之所喜》,觉得有点小通。
郭西元
丙戌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师从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被誉为『原生态的文人画家』。
出版个人专集十余种四十余部、论文集五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郭西元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学片《郭西元大写意花鸟画技法》。
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等海内外专业机构收藏。二零一七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回顾展,由深圳市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展品全部由深圳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