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
这是一桩有名的禅宗公案,说赵州禅师问新来的僧人:“以前到过此间?”僧人答道:“到过。”赵州吩咐:“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人:“以前到过此间吗?”答道:“未到过。”赵州也吩咐:“吃茶去。”在一旁的院主纳闷,问禅师:“为什么对到过的僧人让吃茶去,未到过的僧人也吃茶去?”赵州听罢叫:“院主!”院主应声,禅师仍说:“吃茶去。”
此桩公案机锋四溢,流传甚广,这里赵州说的“到此间未”,自然不单指到过该禅寺未,而内含修行到“了悟”的境界未,禅师对了悟及未悟之人以同等对待:皆“吃茶去”,表明了禅师抛却一切分别执着,平等如水的境界。禅不能言,难在一个悟字,既已了悟,何必去说;如无了悟,说又何用!?杭州西湖茶乡九溪十八涧附近有一亭日“林海亭”,亭柱上有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上联说的正是此事。
由是我想起这些年来关于中国画的论争。
80年代,国门大开,西方那条牛仔裤以及牛仔裤中的美金,把个中国画坛搅得人仰马翻,中国聪明的画人率先把自己的方向转向“外向型”。市场是一个炼狱,许多人是经不起烈火的,人们染黄了自己的黑发,一边埋怨着自己的祖宗,一边在宣纸上变着魔术:加胶水、加洗洁精、洒盐、吐口水、用油画色、用丙烯、将反面染黑画正面、将正面涂上粉画反画、把纸揉皱、将纸抽筋、用喷笔、捞水纹、……林林总总,可以说几年间,把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各种办法都尝试过了。有人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断奶”、“革毛笔的命!”……在这样的理论下实践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步人九十年代,那牛仔裤里的美金有些吃紧,人们也慢慢知道,并非踏出国门的人真的会“满载而归”,画坛慢慢也静了下来,画人们开始坐下来思考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无论在什么旗帜下,必须把画画得精彩。最近《江苏画刊》开辟一个栏目叫“你在想什么?”让画人们说说心里话。是的,面对桌面前的这张宣纸,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又该想些什么?
正如现代人已成功登上月球,却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一样,画家们天天作画,却忘记了什么是艺术!
前几年,亚明老师给一个朋友写了八个字,把我震撼了好长一阵子:“艺无新旧,而见高低”!不知什么时候人们自觉自愿地背起了“创新”这个十字架,不少人觉得自己没有了语言,大家都在寻找据说是属于自己的语言,这口号正如“让中国走向世界”一样可笑,(怎么突然谁发现中国走到了世界之外?)可笑的口号下,必然制造出可笑的内容,人们在处心积虑地试图一夜之间创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的形式,又急匆匆在第二日将它包装上市,让它一鸣惊人,好惊得人家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去买……这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粗制滥造的画展,画展中粗制滥造的作品,展示着作者的无知,一本本产品说明书式的画册,说明着作者的“多能”(能中能西、能粗能细、能写能画、能红能绿……如说直接些,只要你给钱,是什么都可以做到的),这使我想起那些抹粉涂脂,立在舞厅门口的女子的心态。
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我谈了以上的看法,很赞赏一位画友写的“画画如泡茶的心态”的观点。当时引起了一些不平:有人告诉我,画还是要卖的!我真不知该说什么,画自然是要卖的!几年前在西安看墓穴,章怀太子墓的壁画刺痛了我的神经,至今不能忘怀。画画的人可能都熟悉这幅壁画,是画章怀太子生前接见外国使臣的景象:“外宾”们一字排开,个个彬彬有礼地等候接见,我们的主人公——章怀太子大人身背向观众,侍从正给他穿着衣服……
当然,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说明外宾来前要梳妆完毕的,可是大唐帝国的太子爷端的厉害!他硬是传出话来,外宾请稍等,本太子还没穿好衣服呢?避开所有的问题不谈,中国人何时才能回复到唐人的这种心态呢!这精神必然反射到文学艺术中,所以不难明白唐代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气壮山河的诗句,你看唐墓中出土的那陶俑,温文而雅,那笑容也落落大方,无一丝奴颜媚骨。在西安还可以看到不少汉代石刻,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大家熟悉的,要具有什么样的胸襟,才能驾驭那样的巨石,才能在这巨石上稍作雕凿,使之成为震撼人心的作品呢?即使随便看一两个汉代的石狮子,那简洁的线条,傲岸的神情,端坐着,炯炯的目光,使人敬畏。再比较一下清以至民国以来的石狮子(且不说这几年广东一带的许多新作)那摇头摆尾的娇媚和细弱的线条,那抚弄绣球的做作姿态,兽王的雄风已荡然无存,那分明是一只摇尾乞怜的哈巴狗!我想,把中国精神叫做汉唐精神是一定有道理的。
欧美强大的经济背景造成的文化压力,使得东方文化软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文化的强化也需要经济背景的支持(起码心态上需要)。九十年代后几年,中国人(包括中国文化人)的心态是大有好转的,我们终于不再那样盲目崇洋,从牛仔裤到文化。现代社会的结构已使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先贤们那种从容不迫,而外来经济的强大压力以及海外买家的短浅眼光又使我们有意无意的奴化了(请允许我用“奴化”二字)自己的作品,我们不能再像先贤那样从容不迫地攀登艺术的高峰,不能像八大山人那样任情恣性地哭之笑之,不能像怀素和尚那样悠闲自在地种蕉书蕉,难道也不能象先贤们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长处,我们终于俯下身来,认真学习西方的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而且有了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我们看过郎世宁画的那些“动物标本”,也有这些年在“断奶”以后吃洋替代品营养不良的教训。我想,我们该到了端正好心态,认真研究自己民族宝贵的文化传统,好好画画的时候了。
写到此,又想起那个高明的赵州禅师,还是——“吃茶去”。
——原载1998《每一届国际水墨画双年展论文集》
此桩公案机锋四溢,流传甚广,这里赵州说的“到此间未”,自然不单指到过该禅寺未,而内含修行到“了悟”的境界未,禅师对了悟及未悟之人以同等对待:皆“吃茶去”,表明了禅师抛却一切分别执着,平等如水的境界。禅不能言,难在一个悟字,既已了悟,何必去说;如无了悟,说又何用!?杭州西湖茶乡九溪十八涧附近有一亭日“林海亭”,亭柱上有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上联说的正是此事。
由是我想起这些年来关于中国画的论争。
80年代,国门大开,西方那条牛仔裤以及牛仔裤中的美金,把个中国画坛搅得人仰马翻,中国聪明的画人率先把自己的方向转向“外向型”。市场是一个炼狱,许多人是经不起烈火的,人们染黄了自己的黑发,一边埋怨着自己的祖宗,一边在宣纸上变着魔术:加胶水、加洗洁精、洒盐、吐口水、用油画色、用丙烯、将反面染黑画正面、将正面涂上粉画反画、把纸揉皱、将纸抽筋、用喷笔、捞水纹、……林林总总,可以说几年间,把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各种办法都尝试过了。有人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断奶”、“革毛笔的命!”……在这样的理论下实践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步人九十年代,那牛仔裤里的美金有些吃紧,人们也慢慢知道,并非踏出国门的人真的会“满载而归”,画坛慢慢也静了下来,画人们开始坐下来思考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无论在什么旗帜下,必须把画画得精彩。最近《江苏画刊》开辟一个栏目叫“你在想什么?”让画人们说说心里话。是的,面对桌面前的这张宣纸,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又该想些什么?
正如现代人已成功登上月球,却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一样,画家们天天作画,却忘记了什么是艺术!
前几年,亚明老师给一个朋友写了八个字,把我震撼了好长一阵子:“艺无新旧,而见高低”!不知什么时候人们自觉自愿地背起了“创新”这个十字架,不少人觉得自己没有了语言,大家都在寻找据说是属于自己的语言,这口号正如“让中国走向世界”一样可笑,(怎么突然谁发现中国走到了世界之外?)可笑的口号下,必然制造出可笑的内容,人们在处心积虑地试图一夜之间创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的形式,又急匆匆在第二日将它包装上市,让它一鸣惊人,好惊得人家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去买……这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粗制滥造的画展,画展中粗制滥造的作品,展示着作者的无知,一本本产品说明书式的画册,说明着作者的“多能”(能中能西、能粗能细、能写能画、能红能绿……如说直接些,只要你给钱,是什么都可以做到的),这使我想起那些抹粉涂脂,立在舞厅门口的女子的心态。
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我谈了以上的看法,很赞赏一位画友写的“画画如泡茶的心态”的观点。当时引起了一些不平:有人告诉我,画还是要卖的!我真不知该说什么,画自然是要卖的!几年前在西安看墓穴,章怀太子墓的壁画刺痛了我的神经,至今不能忘怀。画画的人可能都熟悉这幅壁画,是画章怀太子生前接见外国使臣的景象:“外宾”们一字排开,个个彬彬有礼地等候接见,我们的主人公——章怀太子大人身背向观众,侍从正给他穿着衣服……
当然,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说明外宾来前要梳妆完毕的,可是大唐帝国的太子爷端的厉害!他硬是传出话来,外宾请稍等,本太子还没穿好衣服呢?避开所有的问题不谈,中国人何时才能回复到唐人的这种心态呢!这精神必然反射到文学艺术中,所以不难明白唐代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气壮山河的诗句,你看唐墓中出土的那陶俑,温文而雅,那笑容也落落大方,无一丝奴颜媚骨。在西安还可以看到不少汉代石刻,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大家熟悉的,要具有什么样的胸襟,才能驾驭那样的巨石,才能在这巨石上稍作雕凿,使之成为震撼人心的作品呢?即使随便看一两个汉代的石狮子,那简洁的线条,傲岸的神情,端坐着,炯炯的目光,使人敬畏。再比较一下清以至民国以来的石狮子(且不说这几年广东一带的许多新作)那摇头摆尾的娇媚和细弱的线条,那抚弄绣球的做作姿态,兽王的雄风已荡然无存,那分明是一只摇尾乞怜的哈巴狗!我想,把中国精神叫做汉唐精神是一定有道理的。
欧美强大的经济背景造成的文化压力,使得东方文化软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文化的强化也需要经济背景的支持(起码心态上需要)。九十年代后几年,中国人(包括中国文化人)的心态是大有好转的,我们终于不再那样盲目崇洋,从牛仔裤到文化。现代社会的结构已使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先贤们那种从容不迫,而外来经济的强大压力以及海外买家的短浅眼光又使我们有意无意的奴化了(请允许我用“奴化”二字)自己的作品,我们不能再像先贤那样从容不迫地攀登艺术的高峰,不能像八大山人那样任情恣性地哭之笑之,不能像怀素和尚那样悠闲自在地种蕉书蕉,难道也不能象先贤们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长处,我们终于俯下身来,认真学习西方的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而且有了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我们看过郎世宁画的那些“动物标本”,也有这些年在“断奶”以后吃洋替代品营养不良的教训。我想,我们该到了端正好心态,认真研究自己民族宝贵的文化传统,好好画画的时候了。
写到此,又想起那个高明的赵州禅师,还是——“吃茶去”。
——原载1998《每一届国际水墨画双年展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