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美学精神(一)
谈到抽象绘画,人们会想起西方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现代派诸家,但我想问诸君,你想到过书法吗?试问,假如一个外国人,一个不认识中文字的人,他也会被书法的流畅的线条感动,这是为什么?可以说就平面绘画而论,没有比书法更抽象的了。因为其他抽象的作品,还要从物象而变出抽象来,而书法,一开始就摈弃形象,下笔就自纯抽象的线条的美感出发的。
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兰亭》兴集,思逸神超……”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喜怒窘穷,忧想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这里说的,完全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写心,用笔抒发作者的一己之情!
中国文字的创造,或走过漫长的图画期,半文半图期,方进入近现代的纯文字符号期,关于书画同源,理论家多有所著,在这里不再赘述,我很想说的是,中国书法的美感,或许与开始便自绘画记事的创造有关。
一.章法美:
章法,亦称结构,近来时髦语,可谓之构成。中国书法的章法美,可就每个字的章法和整篇字的章法去欣赏。
其一,就汉字结构而论,这美感可以从图画中感悟出端倪,可以说,方寸之间,是用线条在建构美的宫殿,比如:
“人”字,两笔,侧向不同,互有顾盼,又互为依托,稳重而变化,美感由此生焉;
“三”字,三横,非常易呆板,但我们的祖先写楷书时,下横长,中间短,上次长,方向一致又略有所趋,美矣.如三横一样长,间隔相同,将是何等板滞;
“品”字,三个口,实乃“构成”之大忌,但将上口拉扁,下两口略长,下二口又互相顾盼,美感生矣;
“示”字:上二横,一短一长,下一撇一捺,方向各异,互为中竖之支撑,变异而生美感;
“好”字,女、子互为顾盼,又互让,如担夫争道,美矣;
“雨”字,上横若天,四点如水,而左二点方向一下点,一上挑,右二点一左撇,一右点,各有变化,又各显美态。
其二,就整幅作品的章法论,中国书法计白守黑,左顾右盼,分白布朱,观法书如听交响曲,或高亢或低沉或潇洒或凝滞……
作书时亦一气呵成,“上字如何体段,下字便当如何应接,假使上字连用大捺,侧用翻点以承之;右行连用大捺,则用轻点以应之,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从这段话中可体味出中国书法为何具有那样摄人心魄的美感,因它要求作书者在作每一笔书时,要做到上承下达,互相接应。
张绅曾说:“羲之能为一笔书……,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人不能也。”《兰亭序》中十八个“之”字,每个结构均不相同,笔法各异,都风神各显。而要达此中高超境界,非尽毕生之力莫及。书者在创作之先,当先预想出形势大小,偃仰平直,如何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方能作书。
二.笔法美
中国书法之美的另一重要素是笔,我们的祖先用兽毛捆在竹竿上,蘸了墨汁来写字,才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毛分柔刚,蘸墨水又分饱渴,便使写出的线条有刚有柔,有放有收,有浓有淡,变化无穷,中国人就因用了这支笔,划破虚空,开拓出书画艺术的独特意境,这是西方的铅笔、钢笔、鹅毛管所不能比的。
中国书法,用笔有正、侧、逆之分,运笔又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之别,笔态又可分为圆笔、方笔,力度又可分重笔、轻笔,书论中说笔势,要你考虑“蛇人草丛之势”。
卫夫人书论叫《笔阵图》,笔称为“阵”,阵者何?战争时军队的布列,毫无疑问,在卫夫人眼中,书法作品那一个个方块字,如同个个士兵一样,是有血有肉的。卫夫人说:“点如高山坠石”,高山坠石,石破天惊,这仅仅是在论书吗?书论中称横划为“勒”,是说笔之势,如勒马由缰,笔势之美跃然纸上!“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书画家石涛在《画语录》中写过这样的文字:“笔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凹凸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
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兰亭》兴集,思逸神超……”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喜怒窘穷,忧想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这里说的,完全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写心,用笔抒发作者的一己之情!
中国文字的创造,或走过漫长的图画期,半文半图期,方进入近现代的纯文字符号期,关于书画同源,理论家多有所著,在这里不再赘述,我很想说的是,中国书法的美感,或许与开始便自绘画记事的创造有关。
一.章法美:
章法,亦称结构,近来时髦语,可谓之构成。中国书法的章法美,可就每个字的章法和整篇字的章法去欣赏。
其一,就汉字结构而论,这美感可以从图画中感悟出端倪,可以说,方寸之间,是用线条在建构美的宫殿,比如:
“人”字,两笔,侧向不同,互有顾盼,又互为依托,稳重而变化,美感由此生焉;
“三”字,三横,非常易呆板,但我们的祖先写楷书时,下横长,中间短,上次长,方向一致又略有所趋,美矣.如三横一样长,间隔相同,将是何等板滞;
“品”字,三个口,实乃“构成”之大忌,但将上口拉扁,下两口略长,下二口又互相顾盼,美感生矣;
“示”字:上二横,一短一长,下一撇一捺,方向各异,互为中竖之支撑,变异而生美感;
“好”字,女、子互为顾盼,又互让,如担夫争道,美矣;
“雨”字,上横若天,四点如水,而左二点方向一下点,一上挑,右二点一左撇,一右点,各有变化,又各显美态。
其二,就整幅作品的章法论,中国书法计白守黑,左顾右盼,分白布朱,观法书如听交响曲,或高亢或低沉或潇洒或凝滞……
作书时亦一气呵成,“上字如何体段,下字便当如何应接,假使上字连用大捺,侧用翻点以承之;右行连用大捺,则用轻点以应之,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从这段话中可体味出中国书法为何具有那样摄人心魄的美感,因它要求作书者在作每一笔书时,要做到上承下达,互相接应。
张绅曾说:“羲之能为一笔书……,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人不能也。”《兰亭序》中十八个“之”字,每个结构均不相同,笔法各异,都风神各显。而要达此中高超境界,非尽毕生之力莫及。书者在创作之先,当先预想出形势大小,偃仰平直,如何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方能作书。
二.笔法美
中国书法之美的另一重要素是笔,我们的祖先用兽毛捆在竹竿上,蘸了墨汁来写字,才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毛分柔刚,蘸墨水又分饱渴,便使写出的线条有刚有柔,有放有收,有浓有淡,变化无穷,中国人就因用了这支笔,划破虚空,开拓出书画艺术的独特意境,这是西方的铅笔、钢笔、鹅毛管所不能比的。
中国书法,用笔有正、侧、逆之分,运笔又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之别,笔态又可分为圆笔、方笔,力度又可分重笔、轻笔,书论中说笔势,要你考虑“蛇人草丛之势”。
卫夫人书论叫《笔阵图》,笔称为“阵”,阵者何?战争时军队的布列,毫无疑问,在卫夫人眼中,书法作品那一个个方块字,如同个个士兵一样,是有血有肉的。卫夫人说:“点如高山坠石”,高山坠石,石破天惊,这仅仅是在论书吗?书论中称横划为“勒”,是说笔之势,如勒马由缰,笔势之美跃然纸上!“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书画家石涛在《画语录》中写过这样的文字:“笔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凹凸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