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美学精神(二)
试问,这是在论笔吗?这是在论人,论人心之美。书论中有专门研究线条美,日折杈股,日屋漏痕,日锥划沙,赞笔之沉日:“人木三分”。这些比喻,言尽书法线条之妙,道出书法艺术的高深境界。古书论中称王羲之攻书多载,二十七年攻一“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隋智永总结前人,总结出“永”字八法,自“永”字而归出书中八种法度。
宋人姜白石《续书谱》中称:“真书用笔,自有八法,我尝采用古人之字,列之为图”:称“点者,字之眉目,全借顾盼精神,有向有背,所贵者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竖勾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这哪是在说永字,简直是在描绘人体之美。中国人尚道,古未有人体之学,上世纪初,刘海粟开画人体之先河,曾引起轩然大波,可中国人对人体之美的理解,不可以不说是非常深入细微的,而书法之美,用人体之美来表达,是一个例证。
三.书法美的应用
书法之为物,本来也仅是为用的。最早的先民,刻在甲骨上的字,想必只是为了占卜,而岩画中的似字似画的天书,也只是为了记事或祭祀,当时的先民们决非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佳构来。
问题是我们祖先的聪慧,将这用以记事的文字,推到艺术的极致,又不失为用,而随着年代的推移,纯欣赏的书法从实用中剥离出来。书法的运用,可以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一曰:记事,除了著文、述事,尚可包括碑刻、墓志、牌坊……此种例子举不胜举,所以传世的碑刻,除武则天搞了一个无字碑外,碑碑有文,文则极书法之美。 二曰:装饰,以书法为饰,又可分为两类,一则室外大境,如山川、巨岩、刻石。祖国秀美,高山大川,点景石刻非常多见,比如泰山之巅,有一峰侧巨石上刻:“登高我为峰”几字,觉确切无比,当然有诸多书家,点景抒情,如泰山半山的风月无边石刻,即“ 二虫 ”二字,集书、文、诗、哲理于一身,传为佳话。
装饰之中,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很大的侧面是建筑之中的书法,各大殿门上的扁额,如故宫各门,曰天安门、午门、新华门……一是门侧柱上的楹联,庙宇的“大雄宝殿”,殿侧对联,本制一对联,但历史沿革,名人多题咏,楹联至数对,这楹联是集诗、文、书于一身的。如山东济南的千佛山,山门对联日:“暮鼓晨钟,敲醒世间名利客;僧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行书书之,遒劲而洒脱。杭州“灵隐寺”,上扁额康熙书“云林禅寺”,传当时康熙帝视察至此,僧众求康熙题扃额,康熙爷提笔大书,灵上雨字占了一半(灵字繁体,雨头仅可占三分之一),停笔思索,皇帝御笔,不能言错,正在犹豫,旁陪同大臣在手心写一云字,云的繁体,上雨下云,雨占一半正好,即又写“云林禅寺”四字,这样,灵隐寺便成了“云林禅寺”的扃额,字略肥,笔力遒劲。清朝几皇帝,均有高深的汉学基础,大家知道康熙、雍正、乾隆,均写一手好字,又能写汉诗,而到处必题。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汉学的慑人心魄的能力,不要忘记,这几位都是旗人,一个异族皇帝,却以如此高深的汉学称于世。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书法的纯美应用,即纯艺术,纯欣赏,书法至后来,从实用中脱出来,装裱成轴,挂在厅堂。更有“节外生枝”的书法的运用,用以设计公司的徽标,用以书写了标牌“广而告之”,或用以设计了书法图案的布料以成时装……或设计在其他用品上以为装饰等等,不一而足。
宋人姜白石《续书谱》中称:“真书用笔,自有八法,我尝采用古人之字,列之为图”:称“点者,字之眉目,全借顾盼精神,有向有背,所贵者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竖勾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这哪是在说永字,简直是在描绘人体之美。中国人尚道,古未有人体之学,上世纪初,刘海粟开画人体之先河,曾引起轩然大波,可中国人对人体之美的理解,不可以不说是非常深入细微的,而书法之美,用人体之美来表达,是一个例证。
三.书法美的应用
书法之为物,本来也仅是为用的。最早的先民,刻在甲骨上的字,想必只是为了占卜,而岩画中的似字似画的天书,也只是为了记事或祭祀,当时的先民们决非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佳构来。
问题是我们祖先的聪慧,将这用以记事的文字,推到艺术的极致,又不失为用,而随着年代的推移,纯欣赏的书法从实用中剥离出来。书法的运用,可以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一曰:记事,除了著文、述事,尚可包括碑刻、墓志、牌坊……此种例子举不胜举,所以传世的碑刻,除武则天搞了一个无字碑外,碑碑有文,文则极书法之美。 二曰:装饰,以书法为饰,又可分为两类,一则室外大境,如山川、巨岩、刻石。祖国秀美,高山大川,点景石刻非常多见,比如泰山之巅,有一峰侧巨石上刻:“登高我为峰”几字,觉确切无比,当然有诸多书家,点景抒情,如泰山半山的风月无边石刻,即“ 二虫 ”二字,集书、文、诗、哲理于一身,传为佳话。
装饰之中,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很大的侧面是建筑之中的书法,各大殿门上的扁额,如故宫各门,曰天安门、午门、新华门……一是门侧柱上的楹联,庙宇的“大雄宝殿”,殿侧对联,本制一对联,但历史沿革,名人多题咏,楹联至数对,这楹联是集诗、文、书于一身的。如山东济南的千佛山,山门对联日:“暮鼓晨钟,敲醒世间名利客;僧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行书书之,遒劲而洒脱。杭州“灵隐寺”,上扁额康熙书“云林禅寺”,传当时康熙帝视察至此,僧众求康熙题扃额,康熙爷提笔大书,灵上雨字占了一半(灵字繁体,雨头仅可占三分之一),停笔思索,皇帝御笔,不能言错,正在犹豫,旁陪同大臣在手心写一云字,云的繁体,上雨下云,雨占一半正好,即又写“云林禅寺”四字,这样,灵隐寺便成了“云林禅寺”的扃额,字略肥,笔力遒劲。清朝几皇帝,均有高深的汉学基础,大家知道康熙、雍正、乾隆,均写一手好字,又能写汉诗,而到处必题。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汉学的慑人心魄的能力,不要忘记,这几位都是旗人,一个异族皇帝,却以如此高深的汉学称于世。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书法的纯美应用,即纯艺术,纯欣赏,书法至后来,从实用中脱出来,装裱成轴,挂在厅堂。更有“节外生枝”的书法的运用,用以设计公司的徽标,用以书写了标牌“广而告之”,或用以设计了书法图案的布料以成时装……或设计在其他用品上以为装饰等等,不一而足。
——2000年1 1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