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之美(一)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近百年的事,清光绪已亥年秋(1889年),团练大臣王懿荣在中药铺买回“龙骨”,发现骨上刻有线条组成的符号,若字,即派人重金收购带字的“龙骨”,得l500余片,这就是甲骨文的最早的发现。事后,《老残游记》的作者,金石学家刘锷在王懿荣处见到“龙骨”,颇为吃惊。他继王之后大量收购,得5000余片,并精心选1058片,精拓编印了《铁云藏龟》,这是中国有关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至1908年,金石学家罗振玉第一个准确地找到甲骨的真正出土地——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小屯村,并说“甲骨文之地约四十亩”,“田中甲骨累累皆是”,此处遗址叫殷墟,而甲骨文字也有叫殷墟文字的。
我们认识中国书法之美,首先必须认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将三千年前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无疑对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美学史是一重大事件,甲骨文对中国书法从形式美到笔法结构的研究,均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甲骨文的书写者主要是“贞人”,“贞人”是当时的巫吏,这也就是我国最早见于著录的书法家了。由于甲骨硬,难奏刀,故甲骨文笔划多方,笔画交叉处较深,甲骨面剥蚀出的斑驳、残缺之美感,给后代书法、篆刻家诸多启迪。又因骨片大小形状各异,造成甲骨文字多讲究整体结构,章法疏疏密密,错落有致,这自然中流露出的古朴斑斓的美感,更加天趣盎然。
金石文字
1.金文
先秦的文字,多见于殷周以来钟鼎等铜器的铭文。据考,至周,作为卜辞的甲骨文渐渐为金文所替代,有名的如“毛公鼎”、“散氏盘”,我曾在西安看博物馆,馆藏金器、钟、鼎、盘、邑、尊、……数以千计,因形制不同,拓片文字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美不胜收,郭沫若认为:“东周而后,书史之性质变为文饰,……字体亦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凡此均于审美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青铜时代》)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的章法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
由此可见,自青铜铭文始,中国书法就自实用完全抽象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艺术门类。
2.石鼓文美的震撼
大唐时,一高僧走迷了路,遇见一鼓形石墩,僧人坐下来休息,看到石鼓四周刻了许多文字,他即描了均文字图样,并将此写信告诉了他的朋友大书法家张怀瑾。张得信后,倍感惊奇,即到僧人休息之地今陕西省凤翔县,一气找到十只石鼓,张欣喜若狂,赋诗日:“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此事引起唐太宗极大重视,即令人将石鼓由凤翔移开封筑室珍藏,并亲自主持祭天仪式,又邀天下名士前来助兴,大诗人韩愈、韦应物皆即席作诗赞颂。
石鼓文的发现,无疑是书法界一件盛事,石鼓因年代久远,文字多有难辩,但凭艺术的直觉,书法家感到了“金绳铁索锁纽壮”、“文字郁律蛟蛇走”,康有为称赞石鼓文时说:“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清代吴昌硕是研究石鼓文的专家,他的书法多得石鼓的霸悍、沉雄之气。
汉简和帛书
汉简和帛书,是最早发现的墨迹书法,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等均系写在“器”上,然后或铸或刻,加之年代变迁,使难见到书写之真面目,而汉简和帛书的发现,将二、三千年前的墨迹活生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书法的研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汉简的发现,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西北出土的木简,近百年来,又陆续出土大量汉简,如内蒙居延、甘肃武威、山东银雀山、湖南马王堆等地,竹木简均有出土。另外长沙出土战国时帛书,山西侯马出土战国盟书等也是出土最早的书法墨迹。
简书直行书就,均出自无名书家之手,这提供了一个从平民化角度审视艺术的思路。简书多系记事实用,并非要流传后世的“作品”,表现出自然、拙朴、真率,章法又疏密有致,有的偏左取势,有的扬右成行,有的一竖急收,有的一垂自然伸长,有的点啄而缩,有的捺粗犷而张……有学者认为,汉简书和帛书的发现,为日后章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毫无疑问,帛书和简书所流露出来的真率、自然之美是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