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之美(二)
汉代的书法美学
1.崔瑗的草书美学
东汉时的大书法家崔瑗,擅隶书、草书,与老师杜度并称“杜、崔”。他的著名的书论《草书势》,在书法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崔瑗说:“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这是崔瑗总结出草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草书起于何时,一般认为起于汉,创始人有说是汉章帝者,也有认为是蔡邕或杜草。始叫章草,章则文章之章,草则有粗犷、粗略之意,最初的草书可能是在匆忙中写成的草稿的形式也说不定。但后来,书家发现了草书的独特的美学魅力,多方完善,成为书法的一个重要书体,历史上,擅草书的大书法家如汉代的崔瑗、张芝;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之怀素;宋之蔡襄、黄庭坚等等。
草书之前的书体,篆、隶(包括大篆、金文、甲骨)等书体,字基本个个分离,横平竖直,“中矩副规”,而草书体一出,则主张“草”和“势”,便“俯仰有仪”,整个画面动了起来,线条活了起来,统篇“状似连珠,绝而不离”(崔瑗语)这就是说,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再也_不是分离的,单一的,而是变成有联系的整体了。崔瑗在谈到草书的势时,用了如下比喻:“兽企鸟峙,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驰未奔。”毫无疑问,崔瑗是确实懂得_“势”的,势必须动,叫动势,未动之前之“静”,非常静,是谓“蓄势待发”,所以才如“兽企”、“鸟峙”、虽“企”、“峙”,实“志在飞移”!而如“狡兔暴骇,将驰未奔”,这草书的“飞移”、“暴骇”之动与“企”,“峙”之静,形成草书对立而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崔瑗在论述草书势之美时,非常善于用比喻的,如他用“螳螂抱枝”来比喻草书整体结构的变化,以“兽企鸟峙”来比喻草书字势之静态美感;以“狡兔暴骇”比喻草书动势之美;以“腾蛇赴穴”来比喻草书笔笔联系的形态美等等。这样,一方面让人们生动地理解他所论草书势的各种特色,又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景交融的诗一样的艺术领地。
2.蔡邕的书法美学
蔡邕是东汉的大书法家,他擅长篆、隶,创“飞白体”,传世书论有《笔赋》、《笔势》、《篆势》等。蔡邕在《笔赋》中这样写道:
“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
“书乾坤之阴阳”,这是美学原则的一个大命题。这里蔡邕要揭示的,不再是一个写什么样的字和如何写的问题,他要“书乾坤之阴阳”。阴阳是什么?《易传》认为,宇宙的生成就是一个阴阳相推、有无相生、神妙难测的过程。蔡邕要书家写出宇宙阴阳相生的大道理!这样他高屋建瓴,一立意便把握书法做什么的主脉!既然把握住了主脉,如何写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他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凡落笔结字,上皆复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九势》)他认为,先定阴阳,阴阳一定,形势便有了。阴阳是什么?天为阳,地为阴;天为乾,地为坤:天尊地卑,天在上,地在下,这些道理,一则要书者知“藏头护尾’’用笔之道,二则要书者知道“上皆复下,下以承上”之理,这样就“使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了。
蔡邕在《笔论》中这样说: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免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违,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_
如果前面他是从大原则上的论述书法当是什么的话,那么这段文字,是他的创作经验谈了。这段文字描绘作书者的心态,是怎样才能进入“创作”状态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写照。
你看,“欲书先散怀抱”,先涤除俗念杂虑,又不能“迫”,然后再要书者“默坐静思”、“言不出口,气不盈息”……这样写去,则没有写不好的了。
蔡邕的这些论断,是对先秦老、庄思想的重要发展,对书法美学、书法创作学、书法认识学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世研究书法艺术、书法美学奠定了基础。
书坛之圣,羲、献父子
论中国书法之美,不能不谈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羲之少从师于卫夫人,无论楷书、草书皆自成一体,是公认的“书圣”。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右军书‘不言而四时之气备’,所谓‘中和诚可经也一。“中和”二字,道尽王羲之书法的审美极则,也道出传统儒家审美学说的极则。传世《兰亭序》为书家所宝,历代书家公认为“神品”,以“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攀登的高峰,“兰亭”以及王羲之几被神化(传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带入他的陵墓)。
王献之,羲之之子,先学其父,书史中有羲、献并提之论,或称“二王”,也有誉献过羲之说,如黄庭坚曾说:“以为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献之)草入神品也”。
大家辈出的盛唐
唐人尚法。书法至唐,名家辈出,各领风骚,成百家争鸣之势。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怀仁、李北海、张旭……均开一代书风,都是书法史上重量级人物。 1、怀素,(725~7 8 5年?),字藏真,本姓钱,长沙人:擅草书,传世有《苦笋帖》、《食鱼帖》、《自叙帖》等作品,以《自叙帖》负盛名,这是他四十一岁时之作,正年富力强,草书的风格正如他引用别人的赞誉::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他是个酒肉和尚,《食鱼帖》中说:“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
他饮酒,写字时狂:“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勿(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十万字”、“醉来信手二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这些文字,对认识怀素和怀素的书法美学风格是极有帮助的,从他的书迹中也可捉磨到,他作书时的笔力、速度,真是飞动生风,狂态毕现,半醉半醒,而满纸骤雨旋风,绚烂多姿。
1.崔瑗的草书美学
东汉时的大书法家崔瑗,擅隶书、草书,与老师杜度并称“杜、崔”。他的著名的书论《草书势》,在书法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崔瑗说:“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这是崔瑗总结出草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草书起于何时,一般认为起于汉,创始人有说是汉章帝者,也有认为是蔡邕或杜草。始叫章草,章则文章之章,草则有粗犷、粗略之意,最初的草书可能是在匆忙中写成的草稿的形式也说不定。但后来,书家发现了草书的独特的美学魅力,多方完善,成为书法的一个重要书体,历史上,擅草书的大书法家如汉代的崔瑗、张芝;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之怀素;宋之蔡襄、黄庭坚等等。
草书之前的书体,篆、隶(包括大篆、金文、甲骨)等书体,字基本个个分离,横平竖直,“中矩副规”,而草书体一出,则主张“草”和“势”,便“俯仰有仪”,整个画面动了起来,线条活了起来,统篇“状似连珠,绝而不离”(崔瑗语)这就是说,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再也_不是分离的,单一的,而是变成有联系的整体了。崔瑗在谈到草书的势时,用了如下比喻:“兽企鸟峙,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驰未奔。”毫无疑问,崔瑗是确实懂得_“势”的,势必须动,叫动势,未动之前之“静”,非常静,是谓“蓄势待发”,所以才如“兽企”、“鸟峙”、虽“企”、“峙”,实“志在飞移”!而如“狡兔暴骇,将驰未奔”,这草书的“飞移”、“暴骇”之动与“企”,“峙”之静,形成草书对立而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崔瑗在论述草书势之美时,非常善于用比喻的,如他用“螳螂抱枝”来比喻草书整体结构的变化,以“兽企鸟峙”来比喻草书字势之静态美感;以“狡兔暴骇”比喻草书动势之美;以“腾蛇赴穴”来比喻草书笔笔联系的形态美等等。这样,一方面让人们生动地理解他所论草书势的各种特色,又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景交融的诗一样的艺术领地。
2.蔡邕的书法美学
蔡邕是东汉的大书法家,他擅长篆、隶,创“飞白体”,传世书论有《笔赋》、《笔势》、《篆势》等。蔡邕在《笔赋》中这样写道:
“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
“书乾坤之阴阳”,这是美学原则的一个大命题。这里蔡邕要揭示的,不再是一个写什么样的字和如何写的问题,他要“书乾坤之阴阳”。阴阳是什么?《易传》认为,宇宙的生成就是一个阴阳相推、有无相生、神妙难测的过程。蔡邕要书家写出宇宙阴阳相生的大道理!这样他高屋建瓴,一立意便把握书法做什么的主脉!既然把握住了主脉,如何写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他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凡落笔结字,上皆复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九势》)他认为,先定阴阳,阴阳一定,形势便有了。阴阳是什么?天为阳,地为阴;天为乾,地为坤:天尊地卑,天在上,地在下,这些道理,一则要书者知“藏头护尾’’用笔之道,二则要书者知道“上皆复下,下以承上”之理,这样就“使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了。
蔡邕在《笔论》中这样说: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免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违,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_
如果前面他是从大原则上的论述书法当是什么的话,那么这段文字,是他的创作经验谈了。这段文字描绘作书者的心态,是怎样才能进入“创作”状态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写照。
你看,“欲书先散怀抱”,先涤除俗念杂虑,又不能“迫”,然后再要书者“默坐静思”、“言不出口,气不盈息”……这样写去,则没有写不好的了。
蔡邕的这些论断,是对先秦老、庄思想的重要发展,对书法美学、书法创作学、书法认识学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世研究书法艺术、书法美学奠定了基础。
书坛之圣,羲、献父子
论中国书法之美,不能不谈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羲之少从师于卫夫人,无论楷书、草书皆自成一体,是公认的“书圣”。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右军书‘不言而四时之气备’,所谓‘中和诚可经也一。“中和”二字,道尽王羲之书法的审美极则,也道出传统儒家审美学说的极则。传世《兰亭序》为书家所宝,历代书家公认为“神品”,以“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攀登的高峰,“兰亭”以及王羲之几被神化(传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带入他的陵墓)。
王献之,羲之之子,先学其父,书史中有羲、献并提之论,或称“二王”,也有誉献过羲之说,如黄庭坚曾说:“以为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献之)草入神品也”。
大家辈出的盛唐
唐人尚法。书法至唐,名家辈出,各领风骚,成百家争鸣之势。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怀仁、李北海、张旭……均开一代书风,都是书法史上重量级人物。 1、怀素,(725~7 8 5年?),字藏真,本姓钱,长沙人:擅草书,传世有《苦笋帖》、《食鱼帖》、《自叙帖》等作品,以《自叙帖》负盛名,这是他四十一岁时之作,正年富力强,草书的风格正如他引用别人的赞誉::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他是个酒肉和尚,《食鱼帖》中说:“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
他饮酒,写字时狂:“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勿(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十万字”、“醉来信手二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这些文字,对认识怀素和怀素的书法美学风格是极有帮助的,从他的书迹中也可捉磨到,他作书时的笔力、速度,真是飞动生风,狂态毕现,半醉半醒,而满纸骤雨旋风,绚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