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西元谈艺>中国书法之美(三)

中国书法之美(三)

2.颜真卿 
唐代楷书书家有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等,各领风骚。颜书雄强、刚健、浑厚、饱满、大方。他将横划有意写细,点、竖、撇、捺有意写粗,对称之竖向内环抱,使文字内聚合而守势。另外,正如有人将颜字比杜诗,是集大成者,他有名的行草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广德二年(764年)颜真卿写信,就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争座次问题,怒斥邪恶,义正词严,这就是有名的《争座位帖》,上二帖与《告伯父文稿》并称“三稿”。 
颜真卿,性忠厚刚烈,他是为国慷慨赴死的英雄,从他的书法中可体味到他的浩然正气,雄强、崇高、耿直、疾恶,他的书法的风格是等同人格的。
唐楷之中,颜鲁公之外,一般还要注意欧阳询和柳公权,欧、柳书风大同小异,虽不如颜之气度恢宏,但筋骨健挺,特别柳体,较益初学。另外柳公权为人正直,书法史上有名的“笔谏”,就是记载唐穆公向柳请教用笔之法,柳则说:“心正则笔正,及可为法”。宋代以后的雕板印刷字“宋”体和“仿宋”体,也基本以颜、柳体为基础变化而来。
3.孙过庭和他的《书谱》
《书谱》是一篇书、文并美的佳作,既称为“谱”,作者也有意演示规律法则,笔法、墨法、章法,用笔正、侧、逆、藏、露,清晰明了,可以说是“法”之大全者,《书谱》多方论述“平正”、“中和”的审美趣味。“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另外,《书谱》中也对迟与疾、燥与润、浓与枯的对立统一做了论述,对创作中的主客体和谐提出”五乖、五合”说。 
综观《书谱》,就书法论,洋洋三千余言,一气呵成气势磅礴,“龙蛇竞笔端”,十分难得。 
“尚意"的宋元 
晚唐到宋元,艺术家和评论家开始注重个人意趣“意”在创作中渐占主导地位。随着大唐帝国的覆灭,大唐艺术家那恢宏、博大磅礴之气渐渐消失,艺术家转而加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发掘,追求个人风格地塑造,用作品去表达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个时期是中国书画史上极为辉煌的一段,影响后世的“大师”几乎都在这时出现了,诸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梁楷、石恪、李公麟、郭熙、李成、范宽、李唐、马远、夏圭、刘松年、赵子昂、张择端等。 
宋徽宗一边画他那富贵气十足的《瑞鹤图》,一边创造他独具一格的瘦金书;出身山东诸城的张择端也完成了他那被后世认为是百科全书式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而苏东坡等也在试探将诗书画融于一炉,开文人画之先河。 
这个时期的书法,也是异彩缤纷绚烂多姿。 
1.宋徽宗和他的瘦金体 
宋徽宗是一个不善理国的皇帝,却因此造就了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他创立的瘦金体,笔划瘦劲而锋芒毕露,虽不无做作之嫌,但毕竟开一代书风,是前无古人的创造。 
2.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
苏东坡是一个文艺全才,他几乎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建树。他那流芳千古气势磅礴的词句“大江东去……”,西湖上的苏堤、菜馆里的东坡肉、穿着上的东坡帽、东坡巾、文房的东坡砚,以 ’及有关苏门四学士演绎出的动人故事……他几乎成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形象的完美标志。
苏东坡书法独成一体,初学王羲之、颜真卿,使其笔浑圆刚正,后学徐浩、杨凝式而自辟蹊径,擅行书,字行间才气横溢。右图《黄州寒食诗》潇洒自然,字错落有致。苏东坡时被贬黄州,心中不畅,“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心情之凄凉跃然纸上。面对当时士大夫的讽讥,苏东坡大声疾呼:“吾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我书意造本无法”
3.黄庭坚、米芾
与苏东坡同时,具有强烈创造意识的书法家要称黄庭坚、,米芾二人。黄庭坚,非常讲究用笔,喜作大字,用笔逆人平出,起伏有致,他自己说:“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他的笔法“悉自小篆中来”,使线条j凝重有力,富伸曲缠绕之趣。另外,他字与字放弃笔连,而强调“意连”,致使长短的线将画面分割成错落:的空间,而字的结体又偏离轴心,造成波澜起伏的气势。
米芾擅诗文,工书画,博学多才,精鉴赏,由于无法施展经国济世的抱负,却以一个书画家“米颠”的形象称于世。传在无为州见一怪石,米芾换上礼服,顶礼膜拜,这就是有名的“米颠拜石”,后多为画家作画题材。米芾擅用笔,自称“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宣和画谱》)。看他的书法,确能领悟到俯仰向背、逆顺顿拙、欹侧怒张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