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拾趣(一)
画被“吃掉了”
80年左右,江苏举办省画展,开幕式陈大羽老师未去。晚上我们几个同学去陈大羽老师处,自然说到画展的事,说画展中第一幅是刘海粟老的荷花,第二幅便是大羽老师的。同学们说时,略带得意,因为论资历、论造诣、论名气,海粟老之下,排大羽老师是合适的。没想到,他说“坏了,让他吃掉了!”他的意思,他的画和刘海粟老的画并列,让他比下去了。说得异常认真,当时听了,颇感意外,但话语中使我感到了大羽老师对刘海粟老师的尊敬之情,大羽老师是刘海粟的学生,他们间的友情甚笃。这又使我想起,78年刘海粟先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我随大羽老师等三四人去看望住在北京饭店的刘海粟老,海老见了大羽老师,拍拍他的肩膀说:“大羽啊,你画得好啦,名气也大了!”完全是对后辈的口吻,当时听了印象颇深,因为在我们眼中,大羽老师是前辈,谁知在海粟老面前,他也成了“后生仔”!后来,说起他的画展,海粟老问我们看了没,我们说已看了,他说有没有注意一张“黄山云海”,说“全是笔”啊!……话语中充满了自信。是啊!“全是笔”三个字,透出对中国画的精辟见解!我清楚的记得那幅黄山云海,整幅用线绘出,用笔节奏起伏有致,笔笔中锋“写”出,苍劲有力,是见功力的佳作!
无独有偶,一次我得到林散之先生一幅法书,内中二字不识,正好去见费新我老,就带了去让费老认,费老是书界泰斗,他为人谦和,大家都喜和他交往。我展开法书,费老看了一会儿,摇头说,看来要问林散老本人了,草书难识这也在所难免。后来谈到书法的功力,费老赞林老书法已入“化”境,我说费老的字也入“化”境,他摇摇头说,“我的字‘不化’,但愿日后能‘化’。说后,竟陷入了沉思。至今我还难忘那沉思的表情。
挖挖补补的字帖
78年左右,江苏出版社要出一本费新我的书法字帖,当时出版刚恢复正常,能出一本这样的字帖确是不寻常的事。费老十分认真地写了一遍又一遍,又将字帖中不大“顺眼”的字挖去重写了补上,这样五次三番, 颇费精神。其实,字一经这样“挖补”,反而伤了元气。但作为后辈,我们不便直说,现在想来,费老字的“不化”,也在于他太“认真”。其实,书法而已,但写无妨,正如颜鲁公的“争座位”,虽有些圈改,反觉亲切可爱,也令后学者可揣摩写字时的情形。
林散之的“啄”
8O年,林散之先生为一大厦写丈二匹巨幅书法,是毛主席的诗词,我闻讯前去欣赏,想看林老怎样写这样的巨幅大字,但去迟了,字刚写完。林散老正在一侧边休息边看,看了一段时间,突然要人端墨拿笔,他执笔奋力在几行字的第一二笔上用力去“啄”,鸟啄食一般, 骤雨旋风,让我吃了一惊。以前读书论,笔法中有“啄” 字,终不解,又有“高山坠石”、或“急风骤雨”,也不甚解,从林老的“啄”上面,我似乎一下悟到了许多。后又分析林老用笔处,统篇巨幅大字,行气重要,写后觉得几行首字略显单薄,这样将几首笔加重,更增加了气势。不过加重之法,用“啄”笔而不是描,使所加之笔入木三分,用笔重而有力度。
由是又想起第一次见到林老写字时的情景,那是在武中奇老家中,一次林老去武老家议事,恰我在侧,武老便叫林老写字,林老用武老的纸笔,只见拿一长锋羊毫,饱蘸浓墨,执笔稍向前倾,平心静气在桌前站了一会,嘴角向下一沉,便写了起来。写时聚精会神,面颊涨红,似用丹田之力。林散老耳失聪,(故落款喜题散耳)写完,武老和他笔谈,在一纸片上写道:“好!写得好!”林老笑笑说:“班门弄斧“,因失聪声音奇大。
80年左右,江苏举办省画展,开幕式陈大羽老师未去。晚上我们几个同学去陈大羽老师处,自然说到画展的事,说画展中第一幅是刘海粟老的荷花,第二幅便是大羽老师的。同学们说时,略带得意,因为论资历、论造诣、论名气,海粟老之下,排大羽老师是合适的。没想到,他说“坏了,让他吃掉了!”他的意思,他的画和刘海粟老的画并列,让他比下去了。说得异常认真,当时听了,颇感意外,但话语中使我感到了大羽老师对刘海粟老师的尊敬之情,大羽老师是刘海粟的学生,他们间的友情甚笃。这又使我想起,78年刘海粟先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我随大羽老师等三四人去看望住在北京饭店的刘海粟老,海老见了大羽老师,拍拍他的肩膀说:“大羽啊,你画得好啦,名气也大了!”完全是对后辈的口吻,当时听了印象颇深,因为在我们眼中,大羽老师是前辈,谁知在海粟老面前,他也成了“后生仔”!后来,说起他的画展,海粟老问我们看了没,我们说已看了,他说有没有注意一张“黄山云海”,说“全是笔”啊!……话语中充满了自信。是啊!“全是笔”三个字,透出对中国画的精辟见解!我清楚的记得那幅黄山云海,整幅用线绘出,用笔节奏起伏有致,笔笔中锋“写”出,苍劲有力,是见功力的佳作!
无独有偶,一次我得到林散之先生一幅法书,内中二字不识,正好去见费新我老,就带了去让费老认,费老是书界泰斗,他为人谦和,大家都喜和他交往。我展开法书,费老看了一会儿,摇头说,看来要问林散老本人了,草书难识这也在所难免。后来谈到书法的功力,费老赞林老书法已入“化”境,我说费老的字也入“化”境,他摇摇头说,“我的字‘不化’,但愿日后能‘化’。说后,竟陷入了沉思。至今我还难忘那沉思的表情。
挖挖补补的字帖
78年左右,江苏出版社要出一本费新我的书法字帖,当时出版刚恢复正常,能出一本这样的字帖确是不寻常的事。费老十分认真地写了一遍又一遍,又将字帖中不大“顺眼”的字挖去重写了补上,这样五次三番, 颇费精神。其实,字一经这样“挖补”,反而伤了元气。但作为后辈,我们不便直说,现在想来,费老字的“不化”,也在于他太“认真”。其实,书法而已,但写无妨,正如颜鲁公的“争座位”,虽有些圈改,反觉亲切可爱,也令后学者可揣摩写字时的情形。
林散之的“啄”
8O年,林散之先生为一大厦写丈二匹巨幅书法,是毛主席的诗词,我闻讯前去欣赏,想看林老怎样写这样的巨幅大字,但去迟了,字刚写完。林散老正在一侧边休息边看,看了一段时间,突然要人端墨拿笔,他执笔奋力在几行字的第一二笔上用力去“啄”,鸟啄食一般, 骤雨旋风,让我吃了一惊。以前读书论,笔法中有“啄” 字,终不解,又有“高山坠石”、或“急风骤雨”,也不甚解,从林老的“啄”上面,我似乎一下悟到了许多。后又分析林老用笔处,统篇巨幅大字,行气重要,写后觉得几行首字略显单薄,这样将几首笔加重,更增加了气势。不过加重之法,用“啄”笔而不是描,使所加之笔入木三分,用笔重而有力度。
由是又想起第一次见到林老写字时的情景,那是在武中奇老家中,一次林老去武老家议事,恰我在侧,武老便叫林老写字,林老用武老的纸笔,只见拿一长锋羊毫,饱蘸浓墨,执笔稍向前倾,平心静气在桌前站了一会,嘴角向下一沉,便写了起来。写时聚精会神,面颊涨红,似用丹田之力。林散老耳失聪,(故落款喜题散耳)写完,武老和他笔谈,在一纸片上写道:“好!写得好!”林老笑笑说:“班门弄斧“,因失聪声音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