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讲学随想(一)
1985年,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香港讲学,历时五载,其间的苦辣酸甜多多,今整理出来,见教于同仁们。
泼墨与无笔画
当时的中国画坛,正值西风紧吹,国内已有人提出要“让中国画进入博物馆”、“断奶”等口号,香港更有“无笔画”,一路改革“闯将”。
我上课,讲完要领之后,总多留一些时间让学员拿作品让我来评讲,有时也做些示范。 一次开新课,班上一个学员拿来一幅山水画,我讲评了几句之后,拿起笔要给他改,他匆匆制止说:“老师,我这是无笔画。”并解释说整个画面无一处用过毛笔,全是用特殊技法“做”出来的,比如捞水纹、水印痕等等。这样一来,课堂的僵是可想而知的。我说了些我的主张,大致是中国画的笔墨之重要,无笔墨便是无中国画之精神云云。我想他(或他们,似有三、四人)不可能听进去。
无笔画者,乃香港中文大学为主的一些画家所倡导,用水池储水,上洒墨水,再用宣纸压上去捞水纹。这样反复制作,画面水纹是活泼可爱的,制作也严格而繁琐,当时在香港颇有影响,也有不少外国买家捧场。但对于中国画,这毕竟不是正途。在课堂上,我自然不便对此画种进行褒贬,但心中暗想如何让这几个学员从心中“服我”,就在下课之前留下十来分钟,来一个泼墨泼彩“表演”。我说,中国的传统绘画,历来主张个性,主张“无法而法”,有时为宣泄激情,也可泼墨泼彩,今天留几分钟我来“泼”一幅给大家看看。
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我准备了盆水,调了一盆墨汁,一盆石绿、石青,为了制造效果,我端起石色盆,唰的一下“泼”在纸上,又急将纸角掀起,让色按我的要求流动,之后,又泼些墨让它渗化,色和墨溶和、流动,出现了特殊效果,大家叫好!我要大家猜我画的什么? 有猜石头的,有猜荷叶的……我随即拿起笔,在墨团上 面加几棵小树,一间茅屋,远处加一小船,画龙点睛!“泼”的部分顿时成了小山。这时我说,后来加的几笔才是见工夫处,这张画能否站得住,有没有份量,有没有看头就看这几笔了。再看看无笔画的几个,脸上也露出佩服的神色。
第二次上课,“无笔画”们带来一些“有笔画”来要我批,我高兴了起来,课堂上情绪顿时改观。课后,他 们又带了本册页要我题字,我拿起笔,写了“笔墨情怀”四字,并说要想画好中国画,不只要用笔画,还要练习书法,通过书法练习用笔,笔上工夫到了,画自然就有力度,并用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艺术来启发他们。
后来这几个同学成了我的朋友,经常拿些有笔和半有笔 的画来要我评讲。
印章在书画上的应用
中大校外课程,有两个老师开篆刻、篆刻人门课,学员反映印章的用法无人教,校方和我商量,能否开个“印章在书画上的应用”课,此课内容较偏,但我觉得挺有意思,就花了一些时间,翻资料,查文献,整出了大纲。
从画中的题款开始讲起,讲如何选印、用印,简单谈及 如何在画中正确题款,以及题字的字体,字的大小与多少等等,然后,再讲如何配合画面用印,诸如用印的位置、姓名印和闲章的位置、各种印章的大小取舍,用印大小与画面的关系等等。又结合作品示范,讲解怎样用印恰到好处,因印给画面添了生机,如何用印成了画面的累赘,破坏了画面原有的平衡等等。
谁知此一举,“市场”反映甚佳,冷门课成了热门课程,选课每每爆满,而历时几年,未曾衰落。
泼墨与无笔画
当时的中国画坛,正值西风紧吹,国内已有人提出要“让中国画进入博物馆”、“断奶”等口号,香港更有“无笔画”,一路改革“闯将”。
我上课,讲完要领之后,总多留一些时间让学员拿作品让我来评讲,有时也做些示范。 一次开新课,班上一个学员拿来一幅山水画,我讲评了几句之后,拿起笔要给他改,他匆匆制止说:“老师,我这是无笔画。”并解释说整个画面无一处用过毛笔,全是用特殊技法“做”出来的,比如捞水纹、水印痕等等。这样一来,课堂的僵是可想而知的。我说了些我的主张,大致是中国画的笔墨之重要,无笔墨便是无中国画之精神云云。我想他(或他们,似有三、四人)不可能听进去。
无笔画者,乃香港中文大学为主的一些画家所倡导,用水池储水,上洒墨水,再用宣纸压上去捞水纹。这样反复制作,画面水纹是活泼可爱的,制作也严格而繁琐,当时在香港颇有影响,也有不少外国买家捧场。但对于中国画,这毕竟不是正途。在课堂上,我自然不便对此画种进行褒贬,但心中暗想如何让这几个学员从心中“服我”,就在下课之前留下十来分钟,来一个泼墨泼彩“表演”。我说,中国的传统绘画,历来主张个性,主张“无法而法”,有时为宣泄激情,也可泼墨泼彩,今天留几分钟我来“泼”一幅给大家看看。
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我准备了盆水,调了一盆墨汁,一盆石绿、石青,为了制造效果,我端起石色盆,唰的一下“泼”在纸上,又急将纸角掀起,让色按我的要求流动,之后,又泼些墨让它渗化,色和墨溶和、流动,出现了特殊效果,大家叫好!我要大家猜我画的什么? 有猜石头的,有猜荷叶的……我随即拿起笔,在墨团上 面加几棵小树,一间茅屋,远处加一小船,画龙点睛!“泼”的部分顿时成了小山。这时我说,后来加的几笔才是见工夫处,这张画能否站得住,有没有份量,有没有看头就看这几笔了。再看看无笔画的几个,脸上也露出佩服的神色。
第二次上课,“无笔画”们带来一些“有笔画”来要我批,我高兴了起来,课堂上情绪顿时改观。课后,他 们又带了本册页要我题字,我拿起笔,写了“笔墨情怀”四字,并说要想画好中国画,不只要用笔画,还要练习书法,通过书法练习用笔,笔上工夫到了,画自然就有力度,并用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艺术来启发他们。
后来这几个同学成了我的朋友,经常拿些有笔和半有笔 的画来要我评讲。
印章在书画上的应用
中大校外课程,有两个老师开篆刻、篆刻人门课,学员反映印章的用法无人教,校方和我商量,能否开个“印章在书画上的应用”课,此课内容较偏,但我觉得挺有意思,就花了一些时间,翻资料,查文献,整出了大纲。
从画中的题款开始讲起,讲如何选印、用印,简单谈及 如何在画中正确题款,以及题字的字体,字的大小与多少等等,然后,再讲如何配合画面用印,诸如用印的位置、姓名印和闲章的位置、各种印章的大小取舍,用印大小与画面的关系等等。又结合作品示范,讲解怎样用印恰到好处,因印给画面添了生机,如何用印成了画面的累赘,破坏了画面原有的平衡等等。
谁知此一举,“市场”反映甚佳,冷门课成了热门课程,选课每每爆满,而历时几年,未曾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