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走进西元>浸在岁月中的诗情 《伴西元一起学诗记》

浸在岁月中的诗情 《伴西元一起学诗记》

《岁寒三友图》  郭西元  2014年作


    许多人会有作诗的体验,在心血來潮的时候。但那抒怀大都会是豪言壮语,或也有打油诗的有人说,“哼呦”就是诗,总觉得这未免有些太意太过于宽泛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诗句一下子就使我记住了徐志摩,也记住了他在康桥上“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与浪漫。用极其简洁的文字,把一个令人心仪的楚楚动人、含情脉脉的娇柔女郎描写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

 

《岁寒三友图》(局部) 郭西元 2014年作


    诗是人类语言与智慧的结晶,是抒发作者思想情感至高精神层面上的艺术形式。郭西元的诗是写在画上的。“石畔修竹知劲节,清风明月助题诗。”诗题在了画上,画溶于了诗中。 做为中国文人画著名画家,郭西元集诗、书、画、印“四绝”为一体是业界所公认的。 品读西元的画,彷佛感悟到一种飘逸灵动诗意之美的意境和用心于无笔墨处的高雅。 在画面偏右下方,低低地拖出两笔 润润的濡墨,似两块露出水面的岸;在中间连一小木桥的左上方,似不经意间地随笔拉出了两片水纹。而在画面临近致顶的左上方,逸笔草草,错落而简约地勾勒出三两帆影。使整张画大面积的布白,所画部分彷佛是纸面的点缀或边饰。两行题跋从右上角起落笔,洋洋洒洒压在了画面上。这就是郭西元题为《江畔》的画作;“江畔谁遗太古桥,雪帆片片去路遥。一從达摩归去后,彼岸风光影迢迢。”

 

《江畔》  郭西元  2016年作 


    浩瀚、空旷,彷佛一片了无边际的水域通向了那空灵的遙远⋯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从南艺毕业分配至鎮江,在一家百货商店劳动锻炼,算是“接受再教育”。至晩打烊后,空荡荡的店面及连通的库房就我一人值宿。是夜狂风大作,暴雨骤至,窗外的行道树在肆虐的风雨中疯狂搖曳,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袭上心头!“夜暗不见綠,风急雨骤。往事如潮眼前浮。未见先伤离别早,对纸无语。”⋯ 这段话开启了我和西元书信中写诗学诗的互动与交流。

    翌年,西元毕业分配在南京长江大桥。他的劳动锻练是爬大桥工字梁以实施对桥体养护。他曾把我带到江边,让我看他沿桥墩的予埋铁件手脚并用地登攀上去,再沿工字梁的凹糟徒手攀爬,翻过钢梁“米”字结点,又沿另一工字梁做之字形继续攀登⋯我仰面朝天,看着髙空中钢梁上成为一个小点的人影,那心便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尔后,这情景倒也激起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豪情;“头顶千里风云,脚踏万倾激浪。我们大桥工人,日夜奋战在揚子江上。”接下来的文字突然就有了点意思,“我们熟悉大桥每一颗铆钉,我们认识大桥每一根钢梁。”⋯西元将此信稿示人,竟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认可。于是他就在此基础上改写为长诗“桥工号子”,以我们合作的名义连同他的另一诗作发表在诗集《天堑飞虹》上“此地知有高隐在,我欲移家傍水西。”西元在担任大桥接待处处长后,曾与多位诗人结识、交流、使其在诗的思想内涵、意蕴、语言艺术诸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我也在与他的频繁交往中受益匪浅

 

《此地知有高隐在》 郭西元  2016年作


    “收起了击浪的橹,落下了鼓风的帆。”是西元在去过南京总统府西花园后,对我背诵的刻在太平天国石舫上沙白的诗。“橹本来是击浪的,帆是鼓风的呀!”他感叹地说。接下来“留恋池上的涟漪,水底宁静的蓝天。”他说这两句诗虽然美,可是说大船已不再乘风破浪,而贪恋享受那份静谧。“从风雨中驶过来的船,在这儿搁了浅。”至此,诗人对太平天国失败的那种遗憾,那种痛心疾首的惋惜、那种无可奈何后而愤懑之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这是一首长诗,西元当年竟也全篇背诵下来,我根据他的背诵來记忆,直到结尾“绣幕珠帘把长天遮断。”

我读过西元推荐的沙白诗集《杏花、春雨、江南》,领略过“要找人,稻花深处,一步步,踏停蛙鼔。”的美妙诗意。交流中还有李瑛的《棗林村集》以及流沙河、李小雨、王辽生等人的诗作。我开始尝试着写点小诗。“《金山印象》  踏进奶奶葫芦架下的故事,童年的梦,幻化为一个绿的真实。拾级而上,携缕缕长风;青藤攀援,托片片希翼。常想起,月色染就的朦胧画面,风铃叮咚,流进漫漫星空里; 常想起,大江浪花中一首橹歌,擦过塔影,印在人心坎里⋯”(登于文学月巜金山》)。

 

《洗砚写春雨,杏花又江南》 郭西元  2016年作


    当年镇江有一个八、九人的诗的沙龙,以民俗文化专家康新民老师为首,只是要大家都写儿童诗。这个群体定期活动相互交流,大家相处融洽。曾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过儿童诗专集《朝霞满天地》。 其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儿童诗集《一代更比一代强》,该书收录了自建国以来的优秀儿童诗歌100首。我的一首《夏夜》入录其中,为我们这个群体争了一点面子。我的另一首儿童诗《野营曲》由汪秋逸先生谱曲,为小诗增添了音乐的翅膀。然而我渐渐明白在儿童诗这个领域内,是很难有什么建树的。恰似无源之水,我们早已没了那份童心。

    西元写诗从开始就置根于传统的文脉之中,傍着画题诗,在实践中得以升华。他在陈大羽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画,谨记刘海粟老院长教诲,在传统笔墨上下功夫。其后,他又得到了亚明、魏紫熙、钱松嵒、林散之、武中奇、费新我等著名书画家的启迪与熏陶。在诗、书、画、印上做足了功课,为以后的文人画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元博学,他的题诗总是有那种古哲意的意韵,与画面贴切而相得益彰。“题《送客图》  等闲写出送客图,送与不送两踌躇。送客争如客送好,身后云山有还无。”  诗画相溶,让观者感悟渐入佳境。

 

《送客图》 郭西元  2013年作


    2011年我回到心怡的家乡,闲居的日子舒缓而恬静。原野上那种特有的儿时熟悉的气息让我有一种归属感的依恋“《小路》  徜徉在家乡的小路,被小风一再追逐。暮色一片片落下,挡不住春的脚步。远离灯红酒绿的喧嚣,叩问那离离小草的稀疏。可曾留下猪崽花瓣式蹄印?小推車吱呀滾动的轱辘。可曾见鞭梢儿轮园的唿哨?父亲那坦露胸口的汗珠。祖祖辈辈的故事呦,无声地遗留在这片沃土。网状的枯叶,牵动我落叶归根的幽梦,梦醒时分,怅然不知归处。” 随后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我在潍河边沿绿草茵茵小路散步时,突然收到西元发來一条微信,顿时心的颤抖导致浑身战栗!半个月前西元在泳时摔倒伤及头部,致内出血!做开手术后回家静养。这消息把我吓坏了!颤栗与伤感使我想起严冬推老伴从河边走时的寒意。“背侧吹过透骨风,乌雀乍飞不耐冬。獨酌无心邀朗月,酒洒天边含泪星。”数日后,西元经医院检查,病情有所好转,脑部积液部分地吸收,他心情悦,信心倍增。“不忍离去芼未老,我归來后画常新。”“山鸟立窗久,窥我归后书。” 我回复他应景短句,希望他休养中静静感悟家乡的趣味,“泡菠萝方叶裹粽,抖梅蕊冻雪烹茶。” 至月余,奇迹发生,积液完全吸收,基本痊愈!西元心情大好。“谁辟出金银福地,我繪就大好河山!”

    记得那天得此喜讯,我正佇立窗前,“远眺城外,小园含雨卧绿野;近临窗前,稚鸥戏水入画屏。”西元即复,“远眺城外,不见孔明诸葛阁;近临窗前,却有刘墉板粟园。” 西元的聪敏还在于成诗的押韵和上下句对仗的工整。这在诗词延用于楹联中尤为明显。他为西藏象头寺,南极长城站等处书写的楹联书法,或刻制为扁额,或以书法陈列,都经得住世人赏鉴和时间的考验。他为泰山后“玉泉寺”的题诗,“岱岳风清,客去伏泉听玉韵; 禅房月朗,僧来抱影悟金经。”意境清幽而禅意隽永。

    去年岁末,西元潜心于诗词的格律、韵律,认真对此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讨与研究。他的诗词也彷佛进入了一个更为明、清新高雅的境界。“羡煞幽人数暮鸦,湖上荷开疏。”“海碧疑迷,山青凝翠,孤影池塘。”他开始用《山花子》、《浣溪沙》、《忆江南》、《卜算子》、《折桂令》等多种词牌填词作诗,以抒胸臆。

 


    春节前他去南极旅游,写下了十余首诗词小令。干净明快,亦不乏幽默诙谐。从中可以感悟到他浓浓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亘古寒光磨砺在,”“银装包裹素蓬莱。”对极地的生命则表现出深深怜惜与关爱;看企鹅,“蹒跚行走酷如人,”“它也仰头看我,疑猜人自哪边来。”对〈探雪豹〉更是写得妙趣横生,让人拍案叫绝。“来南极,雪豹卧冰涯。不管来人唯喜睡,蠕腰挠痒雪粘花。睁眼日西斜。”在览伊瓜苏瀑布时,“虹归晚,瀑溅前,”一只小蝴蝶历尽水雾蒸腾的险,落到了西元的手上,久久不去,翅翼一张一合,楚楚动人。让他激动不已!西元性情中人,这正是一个诗人所具备的潜质。西元希望我也尽快掌握诗的格律、韵律知识,给我寄了学习资料。“而今写诗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不久前,西元牵头约了几个心怀坦荡的校友组成了一个小群,谈诗论画,意交流。这使我想起了我的一首小诗,“携半个世纪的酸甜苦辣,凝重新聚首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