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讲学随想(三)
无独有偶,据报载,有位法国知名人士著文,“劝”韩国人在申报举办世界杯之前最好改掉吃狗肉的习惯。(欧人不吃狗肉,在西方及香港要是有餐厅开煲狗肉,那刑法与开煲人肉同)当然法国大佬崇尚“文明”,会多方论证狗如何如何是人类的朋友,狗是如何如何可爱和人类如何如何无法忍心将它们炖熟了下肚者云。然而据说竟有几个韩国的中学生致函这位法国阿叔,建议他最好也在戒掉吃蜗牛的“恶习”之后再讨论吃狗肉问题。
文化背景不同,自然得出不同结论。再回到吃饭的工具,西人“形而下”(故且用我这不确的比喻),吃饭用刀叉而备有多种,以备切肉、插菜、抹黄油、果酱之用;中国人“形而上”(也姑且用这不确的比喻),两根木棒叫筷子,果然又快又好,两木棒公然集插、夹、切、戳、剪……各功能于一身,正如当今的模糊哲学,不规定成为大规定,两根木棒,餐桌上各种菜肴均可对付,最令西方人妒忌的自然是中国人用筷子夹花生米,那可以称为精彩的娴熟度,在他们看来,这“功力”不亚于杂技表演!
此乃哲学所致,东西方哲学的差异,造成文化上的差异。古老的东方哲学,孕育了并仍在孕育着东方文明。我是搞国画的,我见过西方画家怎样惊叹中国人用那么软而长锋的毛笔,蘸那么多的水和色在吸水的纸上作画,在西方画家眼中,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当然不可思议者不止于此,诸如那柔软的毛笔画出的线的神韵,那大片有生命的空白和一下笔就“遗貌取神”的状态……这些都是西方人今天难予理解,再过几百年也还是难予理解的。
由于强大的经济背景的压力,使我们有些文化人站不稳脚跟,以至于两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尚认为西人之凸凹画法“虽工亦匠,不入画品”,而几十年前,竟有“先哲”认为我们的绘画“不科学,后西方几十年”,以至于十几年前有人要将中国画送人“博物馆”了。西方的哲人似乎并不全无眼光,以至于大家熟悉的老毕加索告诉张大干说东方有艺术、中国有艺术,近代美术史也告诉我们,那西方现代派的开山祖们也是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东方艺术的影响才揭起现代派大旗的。近读哈佛大学罗樾(Max Loehr)教授的一段话颇有感触,现引几句如下:
“中国绘画再也不是单纯的绘画,而是一种人文学科,一种有学问的艺术……是成为引喻、诠释和日益抽象的绘画,因为它的内容就是思想。”
别的不说,我觉得他把中国的绘画说成“有学问的艺术”是很有见地的。君不见,中国的画家们,早临池练字,晚灯下苦读,又习书法又读诗史,“三更灯火五更鸡”,致使中国画评说,好的画家是在画“修养”,是在画“人生”!这与西方那些在“仓库”中蓬头垢面、留长须,拿起喷漆罐“创作”,或翻弄些垃圾称装置艺术或什么的,那些“随意发泄激情”的现代派“艺术家”确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里,我决无有意贬褒某画种的意思,只是想说大家都该承认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是否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吃狗肉的尽管吃狗肉,吃蜗牛的尽管吃蜗牛,吃牛排的不必计较别人将牛的胃制成牛柏叶来下酒,如不能同一餐桌共餐,可以在不同的餐厅各自解决自己的胃的需求。另外,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国民,能正视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摈弃“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千万别见了洋人就腿软,起码看到新世纪的太阳升起在地平线时,知道同是这个地球村的村民,大家是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原载2000年《第二届国际水墨画双年展论文集》
文化背景不同,自然得出不同结论。再回到吃饭的工具,西人“形而下”(故且用我这不确的比喻),吃饭用刀叉而备有多种,以备切肉、插菜、抹黄油、果酱之用;中国人“形而上”(也姑且用这不确的比喻),两根木棒叫筷子,果然又快又好,两木棒公然集插、夹、切、戳、剪……各功能于一身,正如当今的模糊哲学,不规定成为大规定,两根木棒,餐桌上各种菜肴均可对付,最令西方人妒忌的自然是中国人用筷子夹花生米,那可以称为精彩的娴熟度,在他们看来,这“功力”不亚于杂技表演!
此乃哲学所致,东西方哲学的差异,造成文化上的差异。古老的东方哲学,孕育了并仍在孕育着东方文明。我是搞国画的,我见过西方画家怎样惊叹中国人用那么软而长锋的毛笔,蘸那么多的水和色在吸水的纸上作画,在西方画家眼中,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当然不可思议者不止于此,诸如那柔软的毛笔画出的线的神韵,那大片有生命的空白和一下笔就“遗貌取神”的状态……这些都是西方人今天难予理解,再过几百年也还是难予理解的。
由于强大的经济背景的压力,使我们有些文化人站不稳脚跟,以至于两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尚认为西人之凸凹画法“虽工亦匠,不入画品”,而几十年前,竟有“先哲”认为我们的绘画“不科学,后西方几十年”,以至于十几年前有人要将中国画送人“博物馆”了。西方的哲人似乎并不全无眼光,以至于大家熟悉的老毕加索告诉张大干说东方有艺术、中国有艺术,近代美术史也告诉我们,那西方现代派的开山祖们也是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东方艺术的影响才揭起现代派大旗的。近读哈佛大学罗樾(Max Loehr)教授的一段话颇有感触,现引几句如下:
“中国绘画再也不是单纯的绘画,而是一种人文学科,一种有学问的艺术……是成为引喻、诠释和日益抽象的绘画,因为它的内容就是思想。”
别的不说,我觉得他把中国的绘画说成“有学问的艺术”是很有见地的。君不见,中国的画家们,早临池练字,晚灯下苦读,又习书法又读诗史,“三更灯火五更鸡”,致使中国画评说,好的画家是在画“修养”,是在画“人生”!这与西方那些在“仓库”中蓬头垢面、留长须,拿起喷漆罐“创作”,或翻弄些垃圾称装置艺术或什么的,那些“随意发泄激情”的现代派“艺术家”确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里,我决无有意贬褒某画种的意思,只是想说大家都该承认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是否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吃狗肉的尽管吃狗肉,吃蜗牛的尽管吃蜗牛,吃牛排的不必计较别人将牛的胃制成牛柏叶来下酒,如不能同一餐桌共餐,可以在不同的餐厅各自解决自己的胃的需求。另外,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国民,能正视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摈弃“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千万别见了洋人就腿软,起码看到新世纪的太阳升起在地平线时,知道同是这个地球村的村民,大家是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原载2000年《第二届国际水墨画双年展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