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直通车丨读郭西元
读/郭/西/元
■ 文/赵树丛
郭西元先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文人画家,也是我多年的师朋乡友。但因各居南北两个城市,见他本人没有看他的画多,和他的面晤交流没有读他的文章多。凡是有他作品的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影视图片、展览集萃,甚至公园题名、艺术牌匾、名寺楹联,我都爱不释手,聚目凝神,驻足流连。他的精神磁场,总是会把我紧紧吸引过去。
去年,我应邀参加了深圳美术馆举办的他的专题的、高尚的、萃取艺术本质精华的画展。这一次深圳美术馆的展览,是西元先生的专题画展,荣宝斋出版社郭西元新著《回归中国》及人民美术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郭西元》画集等出版发行再加上郭西元文人画高端论坛。据我的朋友也是专门赶来为画展开幕式祝贺的深圳文旅局局长张合运讲,三个专题合一,也是深圳的首次。我说是高尚的画展,不是说现在流行的高大上,而是西元先生决定要把这次画展的全部作品都捐赠给深圳市美术馆永久收藏。这几百幅作品,是西元先生精心挑选他从艺几十年来不同时期的精华之作。他夫人孙女士跟我说,为了满足美术馆不同时期作品需要,他把她和儿子书房里的画都拿来了。来看画展和祝贺的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荣宝斋,有先生家乡的领导,有南艺、深大、上海、北京、南京、济南、成都、南昌、广东省、深圳市的学者、专家、领导,还有先生的众多粉丝。画展的氛围和西元先生捐画的尚举,冲击了我的心灵,我认真阅品先生的近作、论文,也悟读他的文道、人道、艺道。
——淡雅简约意境。初读西元先生的画,见到的淡雅清新,不拘一格,山水花鸟,若草点染,似是非真,文清娟秀、豪放洒脱,遗形取神,灵性隐现,再加上他那别趣的题款和生活哲语的题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文人画的以画载文,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他的画,看上去是简约的,加一笔多之。意境上是丰满的,少一笔缺之。越看越迷,越读越深。
——国韵风骨精神。西元先生作画,不打草稿,不用素描构图,但从轻描淡写中读来,处处都是有国韵之谱的。苏东坡的“不求形似,但求写心”、赵孟頫的“书画同源”、倪赞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董其昌的“笔精墨妙”、“平淡天真”、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郑板桥的“胸有成竹、意在笔先”,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深深的烙印。在他的画中有一曲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孕育其中大家的风骨之气。
——恋土乡愁情结。西元先生与我同乡,出生在诸城南门里沧湾之畔。诸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苏轼、张择端、诸葛亮、赵挺之、赵明诚、刘石庵、丁耀亢、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古今文人大咖、书画名家辈出,“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从他启蒙时期就有了文人画风的基因植入。诸城的自然风光如同先生的画一样,没有高山大川,没有江海波涛,蜿蜒山岭,涓细河流,都承载着文化的血脉。细读先生的《面对沧湾的涟漪》、《东坡之问和诸城之幸》、《回望北宋》……都可以看出先生的恋土乡愁情深。
——卫道阳刚之气。西元先生是画家、美术教育家,骨子里的文人儒雅是人们对他的共识。但他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捍卫和坚持,确是超出人们印象的硬气和刚毅。近些年,他在画坛发声中,都是一个勇于担当的卫道者。他坚守传统的书法入画,坚持中国美术首先是中国的,紧握水墨、宣纸、毛笔基本武器,对画坛乱象痛心疾首,奔走呼号,以致发出《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找回中国画的自尊和自信》的吼声。中华儿郎,大义凛然,阳刚之气,溢于言表!
读西元先生的书画,知中国文人画,知中国文化,知中国文人之精神。